喜报!新华西街道获评2023年全国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示范点
今日,全国“扫黄打非”工作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全国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示范点名单,新华西街道成功入选!
那么,新华西街道是如何入选全国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示范点名单的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新华西街道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,成立于1995年6月,辖区东接人民路,西邻包兰铁路线,南至甘德尔河,北至新华大街,下辖滨水、海达、盛世、新华4个社区,面积8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20911户,39553人,覆盖海勃湾区第五中学、第四小学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百余家,小商户千余个。辖区有住宅小区29个,平房区8处,单体楼7处。
新华西街道以全国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示范点创建工作为契机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推出“三强化+一聚焦”工作机制,推动“扫黄打非”群防 群治,共建共治,全民共享。结合街道和下辖社区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,指导4个社区共同探索“扫黄打非”创建工作新路径,强化日常监督管理,扎实开展专项排查行动,通过依靠群众、发动群众、引导群众,群防群治,深化巩固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成果,努力营造健康、向上向善的社会文化环境,切实筑牢基层“扫黄打非”第一道防线。
强化统筹协调
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组长,各社区党委书记、街道及 社区工作人员为成员的“扫黄打非”工作领导小组,设立“扫黄打非”工作办公室,召开“扫黄打非”部署会议 2 次,推进会1 次,培训会 2 次,并通过街道周例会定期汇报总结“扫黄打非”工作创建进展情况。建立和完善基层站工作制度、网格化管理制度等 8 项制度,确保“扫黄打非”工作横到边、纵到底、全天候开展。同时将辖区分成 4 个大网格 49 个小网格,形成“网中有格、格中有人、人定其职、人负其责”的综合治理局面。建立“扫黄打非”信息员队伍 5 支,志愿者作为监督员、宣传员和信息员充分发挥“传声筒”和“连心桥”作用, 延伸“扫黄打非”工作触角。
强化创新融合
设立“普法服务站”,以“普法+扫黄打非”模式为基础,开展法律知识微 宣讲、普法宣传等活动 25 次,进一步提升居民群众法律素养和防范意识。依托街道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、职工书屋、草原书屋、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等阵地文化资源,通过 “线上+线下”“学校+社会”“室内+室外”等不同场景和形式,开展“呵护未成年人纯洁心灵‘绿书签’绘画活动”“‘扫黄打非’进校园宣讲”“组织观看‘扫黄打非’警示教育片”等主题文化活动 30 余次,征集《三句半》、手工文创、书法、剪纸、手抄报等“扫黄打非”文艺作品 20 余件,开展护校、“绿书签”宣传、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 19 次,将“扫黄打非”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,形成严密的防范网络。
强化宣传引导
在辖区打造“扫黄打非”主题广场,建立“扫黄打非”主题雕像 2 块,建立“扫黄打非”宣传栏 4 处,设立“扫黄打非”小知识宣传牌 21 块,打造“扫黄打非”主题文化墙 1 面,手绘电表箱 4 块,让居民群众在文化娱乐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“扫黄打非”教育,使“扫黄打非”宣传教育深入人心。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引导,线上依托“魅力新华西”微信公众号、网格居民微信群等宣传“扫黄打非”相关政策法规和开展的主题活动 85 次,惠及群众 4300余人次。线下,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、全民阅读、普法宣传等工作,开展“扫黄打非”主题宣讲、绿色阅读、剪纸体验、电影放映、政策宣传等活动 30 余次,惠及群众 900 余人次。同时,通过社区电子屏、电梯广告屏,播放“扫黄打非”宣传视频 400 余小时,在社区宣传栏、小区入口、绿化带宣传牌张贴或悬挂“扫黄打非”宣传海报和横幅 60 余批次,发放宣传册 900 余册,让群众全面积极参与“扫黄打非”工作,让精神文明建设“活起来、动起来、亮起来”,积极营造浓厚氛围。
聚焦共建共治
通过“街道吹哨,部门报到”机制,与辖区派出所、文化执法局、市场监督所等部门形成联动治理合力,在中小学春、秋开学季等关键节点开展联合专项检查整治行动 2 次,常态化排查活动 48 次,集中排查整治中小学校园周边的实体书店、文具店、打印店、教育培训机构、宗教场所等文化市场及“密室逃脱”“剧本杀”新业态 11 次,巡查网吧 80 余个(次),共收缴各类违法出版物 13 件,处置不良信息 12 条,发现“扫黄打非”线索并查处 9 起。保障辖区文化市场规范有序,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。
接下来,新华西街道“扫黄打非”工作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切实把握新征程上工作新特点,进一步增强勇于担当、敢于斗争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,在主动排查风险隐患上下功夫,在强化常态综合治理上亮实招,在完善群防群治共建共治体系上出新策,坚决筑牢文化安全防线,守住政治安全底线,推动“扫黄打非”工作开创新局面、跨上新台阶。